金秋时节,硕果渐丰。走进田间地头,现代化大棚里绿意盎然;踏入产业园区,智能化车间内机器轰鸣。从特色农业的“提质焕新”到新兴产业的“破局突围”,我县正以满格的活力与清晰的路径,勾勒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蓬勃图景。
在威阳农业蔬菜育苗基地,连片的现代化大棚内绿意盎然,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。不同于传统露天育苗“靠天吃饭”的被动模式,这里全面推行“工厂化育苗”模式,以技术升级为核心、产学研融合为支撑,依托智能化设备构建起“精准控养”体系,为种苗生长打造稳定适宜的“小气候”,大幅提升了种苗成活率与品质。
【基地负责人 徐奕政:我们工厂化育苗整体的稳定性会大大提升,这个环境的话能够让嫁接苗更好的愈合,相当于我们两株苗接在一起要进行一个手术,手术过后我们就可以把它按照正常的种苗培育情况去管护。】
在推动特色农业从“规模扩张”向“品质效益”加速转型的过程中,基地还主动搭建校企合作桥梁,积极推动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快速落地,转化为田间地头的实际生产力。同时,基地为周边群众提供了大量就近就业岗位,让村民实现“家门口上班、顾家庭赚钱”的双重心愿,将产业发展红利惠及百姓。
【员工罗泽彬:现在主要协助技术老师完成一些技术方面的工作,然后还有大棚的设施维护。】
【基地负责人 徐奕政:我们是建立了一个番茄的科技小院,因为番茄这个体系是属于高附加值的,并且也是属于高产能、高产量的优质品种,然后通过科技小院,针对这个领域的一些专家教授,进行进一步从品种、种植技术这些层面进行优化提升。】
产业发展的活力,不仅在田间,更在园区。走进新希望生物科技的打包车间,智能化设备高速运转,机械手臂精准抓取产品、高效码垛,再由转运设备有序送抵货位,整个生产流程自动化程度高、衔接流畅。作为全县食品行业的“领头雁”,该企业近年来持续享受政府政策扶持,始终将科研攻关作为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,成功实现了从传统“制造”向高端“智造”的跨越升级。
【制造厂长任冬梅:现在有七条生产线,每天的这个产量的话呢,平均在45/ztzl/rdzt/bqwgc/content/吨左右。我们主要是通过一个配方的优化,还有我们这个设备的一个革新,生产效率的话呢,同比增长15%左右。】
从田间大棚的“科技赋能”,到园区车间的“智能蝶变”,我县以特色农业提质筑牢发展根基,以新兴产业突破激活增长动能,生动诠释“百千万工程”在县域的实践成效。随着产业融合的不断深化、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,我县将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加速奔跑,朝着产业更兴旺、城乡更宜居、百姓更富足的目标坚定前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