羊城晚报-金羊网 2016-02-22 09:19
2016年2月21日,埔寨镇埔尾下村的裕昆堂,这次元宵节表演的火龙和鳌鱼、鲤鱼、虾都出自张自禄(中)几位村民之手
图/文 羊城晚报记者 林桂炎 通讯员 卢胜文
连日来,丰顺埔寨镇埔尾下村的裕昆堂里热闹非凡,祠堂里摆满了龙身、鳌鱼、鲤鱼、虾……巨大的龙头威严地竖立在正中央,七八个村民正在忙着安装火龙身上的烟花火箭。张自禄正在往火龙的身上画上龙鳞图案,这条火龙将在今晚上“腾飞”。
烧火龙是埔寨镇每年元宵节的传统,往年多的时候烧6条,少的时候烧2条。今年将烧4条火龙,分别是楼下村、埔尾下村各1条,中心村2条。
村民正在修整猴年的“肖像”
2016年2月20日,埔寨镇埔尾下村的裕昆堂,张自禄正在给龙头上色 (羊城晚报记者 林桂炎 摄)
75岁的张自禄,15岁就开始学做火龙,是如今埔寨镇为数不多懂得制作火龙全部工序的老人。说到火龙的制作,张自禄说,最重要的工序在于龙头。一开始,要把毛竹削成一节节1.1米左右的竹篾,然后先做嘴的框架,把龙头和龙颈做成如“2”字形,气势扬扬。再从横竖两个方向一圈一圈地围绕成形,连接的部分用小钢丝拧紧。待到龙头的形状框架搭好,便用四五层的白纸裱面,等到干透后,就可以画上龙鳞,怎么样让龙鳞顺着龙身的转变过度也非常关键。最后再装上烟花火箭,每条龙要装接近10000支烟花火箭。
一条龙看起来是否好看,关键就在龙头和龙颈的形态。由于没有图纸,每个人做出来的龙头都不一样。而技艺的高低,也在龙的前半身形态上一见分晓。
龙身的制作工序也一样,一般全长可达35—40米,可分为七段、九段、十一段或十三段,极少数是十五段的龙身。今年裕昆堂的火龙是13节,粘上白布连接每一段的身体,全长约33米。是七八个人一起做的,年龄最小的都53岁,大家分工做框架、画龙鳞、装烟花等等。“我们从农历12月初四就开始做,其中有几天休息,一共做了十几天,每天8个小时左右,现在是收尾阶段。如果连续做整条龙15天左右可以完工。”张自禄说。
编辑:林晓彦
火龙身上装满了烟花火箭(羊城晚报记者 林桂炎 摄)
埔寨镇埔尾下村,村民正在竞标“烧火龙”表演中抬龙头、龙尾等部位的机会(羊城晚报记者 林桂炎 摄)
一条 “火龙”加上周身的五彩灯泡以及各式各样的烟花火箭,每一段龙身可重达80斤左右,龙头更是有上百斤重,一般需要约40人才能擎住。大家一起配合,在表演的时候能做出张嘴、吐珠、躬身、摇尾、喷火的动作,在舞动时还能自动点燃发射各类烟花火药,场面颇为壮观。和火龙一起表演的“鲤鱼、虾、鳌鱼”等也是相同的制作方法,俗称“龙灯队”,用来增加观赏性。
对于传承,老人很乐观,他说虽然现在年轻人学的不多,但是还是有人来帮忙,看多了他们自然而然就会了。而且每年一次“烧火龙”,只要这个传统不间断,就不会后继无人。“我从小就学,觉得好玩,工序基本也都知道。元宵节重在参与,图个吉利,做龙是全村人的事。” 中心村46岁的张向明说。
“我2008年来看过一次烧火龙,太震撼了,印象深刻。所以今年有空又特意从深圳开车过来,想再享受一次。”在裕昆堂参观火龙的王先生说。埔寨镇元宵以闹火龙而闻名海内外,有200多年的历史,每年10万人左右前来观看。2000年埔寨镇被国家文化部授予“中国民间艺术之乡”殊荣,2008年6月,埔寨火龙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扩展项目名录。